熱門城市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企幫幫 15366 2022-12-21
目 錄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1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
1.1.1網絡設備
1.1.2信息終端設備
1.1.3網絡運營服務
1.2信息技術服務
1.2.1新興軟件及服務
1.2.2“互聯網+”應用服務
1.2.3大數據服務
1.3電子核心產業
1.3.1集成電路
1.3.2新型顯示器件
1.3.3新型元器件
1.3.4高端儲能
1.3.5關鍵電子材料
1.3.6電子專用設備儀器
1.3.7其他高端整機產品
1.4網絡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
1.4.1網絡與信息安全硬件
1.4.2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
1.4.3網絡與信息安全服務
1.5人工智能
1.5.1人工智能平臺
1.5.2人工智能軟件
1.5.3智能機器人及相關硬件
1.5.4人工智能系統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1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
1.1.1網絡設備
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主要包括基于4G移動通信技術(包括 LTE、LTE-Advanced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及其后續演進技術)和5G的接入網設備、核心網設備等。其中,移動通信基站類設備支持 20MHz 的系統帶寬和下行 100Mbps/上行 50Mbps 以上的傳輸數據率。
下一代互聯網設備。包括核心路由器,單槽位處理能力≧400Gbps,整機處理能力≧6.4Tbps(雙向),支持10Gbps/40Gbps/100Gbps等多種速率接口,同時也包括面向互聯網骨干節點和數據互聯中心節點的大規模集群路由器,應至少支持2+x(x≧4)。支持10Gbps/40Gbps/100Gbps等多種速率接口的、支持IPv6路由協議的寬帶網絡接入服務器、以太網交換機、三層交換機、OpenFlow交換機。
光通信設備。包括光纖,FTTx用G.657光纖、大有效面積G.655光纖、G.656光纖、符合G.652標準的低損和超低損耗光纖、采用新型材料或特殊結構的光子晶體和光子帶隙光纖、摻稀土光纖、面向未來超大容量傳輸的少模光纖、多芯光纖、渦旋(螺旋)光纖,以及具有一些特殊性能的新型光纖,如塑料光纖、聚合物光纖等。光傳輸設備,單通路線路速率10Gbit/s、40Gbit/s、100Gbit/s、200Gbit/s、400Gbit/s以及支持靈活柵格多速率的超大容量密集波分復用(DWDM)設備,可重構光分插復用設備(ROADM)、光交叉互連(OXC)設備、大容量高速率光傳送網(OTN)設備、城域接入型有源和無源波分復用(WDM)設備、光互聯設備、分組傳送網(PTN)設備、分組增強型OTN(POTN)設備、智能光網絡設備(ASON)、軟件定義光傳送設備(SDTN)、多業務傳輸和接入設備(MSTP/MSTP)。光接入設備,10G速率單波長PON設備,40G及以上速率基于波長可調激光器的多波長PON設備,波長路由方式的密集波分復用PON設備,利用照明LED的室內可見光接入設備。
網絡設備和終端測試/計量設備。用于構成通信網絡的系統設備和終端設備的測試及測試儀表的計量校準,包括終端設備的綜合測試儀、通信基站測試系統、傳輸/接入/數據設備測試系統,和計量用測試儀表。
云計算設備。包括云存儲系統與設備,主要包括用于云平臺數據存儲的存儲服務器(HDD或SDD)或磁盤陣列等存儲設備,以及基于分布式存儲技術的存儲管理系統等。服務器,主要包括用于云計算系統的服務器,包括硬件和軟件系統,滿足低功耗、高密度等要求,部分場景下需使用定制化服務器及整機柜服務器等。網絡設備,主要包括用于云平臺不同設備間互聯的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需支持二層多路徑、虛擬機接入等技術,部分場景下需支持SDN技術。云平臺系統,主要包括用于支撐云服務的,由軟硬件設施集成的平臺、系統等,包括虛擬化、資源管理、業務管理、操作維護等功能。
物聯網設備。包括傳感器及節點設備,光纖傳感器、MEMS傳感器、智能傳感器、多功能傳感器、化學及生物量傳感器、高清圖像傳感器等,低功耗、小型化、多功能、高性能、集成化傳感節點設備,極端環境傳感器節點設備等。RFID讀寫機具/標簽,高頻、超高頻、有源RFID標簽和讀寫機具等。物聯網終端設備,M2M終端、RFID與移動通信集成終端、物聯網通信終端模組、物聯網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和中間件等。近距離無線通信節點設備,各類低功耗低成本近距離無線通信設備。物聯網網關,包括M2M網關、車聯網網關等各類物聯網網關。窄帶物聯網(NB-IoT)終端設備和基站設備。物聯網數據開放平臺。物聯網標識解析設備。定位系統設備,北斗全球定位系統(GPS)終端與設備,RTLS定位系統等。物聯網安全設備。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設備。包括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寬帶接入設備、接收設備、骨干網交換和傳輸設備、融合媒體分發網設備。寬帶接入設備支持光纖、同軸電纜等傳輸介質,可提供吉比特每秒的高速數據接入和數字電視節目接收;骨干網交換和傳輸設備,支持廣播節目和寬帶數據的兩個平面數據流量的高速傳輸、交換和服務質量要求,支持IPv6、多播VPN等協議;有線無線融合傳輸和分發設備,支持廣播電視頻段的有線無線協同傳輸與覆蓋,實現融合媒體協同分發;融合媒體分發網支持融合媒體業務的跨域分發,確保業務的用戶體驗。地面數字電視及移動多媒體廣播發射、接收設備、直播衛星地面接收設備等。
數字家庭產品。指數字家庭智能終端、智能感知與控制設備、橋接設備、網關設備等。
數字視頻監控系統。包括網絡攝像設備,視頻監控存儲、處理及智能控制設備,以及監控后端系統等。
1.1.2信息終端設備
新一代移動終端設備。包括智能手機,指配備操作系統、支持多核技術、支持多點觸控、支持應用商店及Web應用等多種模式、支持多傳感器和增強現實等功能的智能手機。手持平板電腦,便攜、小巧、可手持使用,以觸摸屏作為基本輸入設備的個人電腦。其它移動智能終端,包括車載智能終端等。
可穿戴終端設備。支持新型顯示技術、新型觸控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語音和圖像識別、體感操作技術等新型人機交互技術,具備多種傳感能力和無線技術,具有軟硬件一體的整機解決方案、應用程序及配套的應用支撐系統。
衛星移動通信、導航終端。包括移動衛星通信終端,利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中、低軌道衛星作為中繼站,實現區域乃至全球范圍的移動通信的終端。包括車載、艦載、機載終端和手持機。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接收北斗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廣播導航信號,用于導航定位功能的接收機設備。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終端設備。包括支持媒體融合業務的智能家庭多媒體網關,支持對外的有線無線寬帶互聯,具備家庭媒體設備的組網能力;智能機頂盒,設備支持4K、8K視頻的解碼能力,支持體感、語音等控制功能、支持廣播網與寬帶數據網業務的融合呈現,可支持多種呈現終端。
其他通信終端設備。包括智能家庭網關、智能路由器,支持可熱插拔數據卡的智能終端,支持可熱插拔其它通信卡的智能終端。
1.1.3網絡運營服務
新一代移動通信網運營服務。包括新一代移動通信核心網建設組網,新一代移動通信接入網建設組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的優化和維護,新一代移動通信服務等。
下一代互聯網運營服務。指基于IPv6技術以及IPv4/IPv6過渡技術的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內容分發網絡、數據中心及業務平臺的運營。
光纖寬帶網運營服務。包括家庭用戶光纖接入服務,指為家庭(個人)用戶提供的光纖到戶服務。企業用戶光纖接入服務,指利用光纖為企業提供互聯網寬帶接入的服務。其它相關接入服務,指其他與光纖接入有關的設備、組網服務,如用戶駐地網的建設、服務等。光纖出租服務,指運營商為客戶提供的管道和通信光纖、波長等光纖出租業務。出租數字電路服務,指出租數字電路,為用戶提供高速數字信息傳送的服務。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運營服務。包括基于有線、無線和衛星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網絡建設、組網,實現運營商網絡和業務的互聯互通。下一代廣播電視網音視頻服務,指依托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為電視終端、移動終端等提供的音視頻服務,如高清、4K、8K數字電視和交互電視服務等;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數據及信息服務,指依托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提供的數據及互聯網信息服務;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語音業務,指依托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提供的IP語音服務;衛星直播電視業務,指基于衛星廣播傳輸技術的電視業務。
衛星通信運營服務。指基于移動、寬帶等衛星通信系統的運營服務,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導航定位、高精度網絡同步和授時運營服務等。
工業互聯網絡運營服務,主要分為工廠內網絡和工廠外網絡。
1.2信息技術服務
1.2.1新興軟件及服務
基礎軟件。包括通用基礎軟件,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數據庫,新型網絡化基礎軟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配套的基礎軟件和支撐工具。
云計算軟件及服務。云計算軟件包括虛擬化管理軟件,新一代海量信息智能搜索軟件,數據挖掘軟件,云端融合應用運行支撐平臺軟件,度量計費、管理運營等支持云計算技術設施服務的其他軟件產品。云計算服務包括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設施即服務(IaaS)。工業等領域云計算服務。
移動計算軟件平臺。包括移動服務運營支撐與開發平臺,智能移動終端軟件系統。
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包括數據加工處理服務,存儲服務等。
工業軟件。包括嵌入高端裝備內部的軟件,產品研發設計軟件,產品制造過程管理和控制軟件,經營管理和協作軟件,節能減排控制和支撐軟件,公路交通管理與決策軟件。
廣播電視網絡維護及運營支撐軟件。包括網絡管理、用戶管理、數字媒體內容管理、運營支撐系統、中間件、智能電視操作系統軟件等。
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包括信息化規劃服務,信息技術管理咨詢服務,信息系統工程監理服務,測試評估認證服務,信息技術培訓服務。
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包括信息系統設計服務,信息系統集成實施服務,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
高端信息技術服務支撐軟件。包括IT咨詢設計支撐工具軟件,系統集成實施支撐工具軟件,系統運維支撐工具軟件,數據處理支撐工具軟件。
物聯網應用服務。主要包括智能交通、電網、水務、醫療、環保、物流、安防、供熱、供氣、監控、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
區塊鏈技術相關產品和服務。
1.2.2“互聯網+”應用服務
主要包括“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教育、醫療、就業、社保、廣播電視、智慧社區等領域)、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等方面的應用服務。
公共信息服務。包括市場主體身份驗證、市場信息管理與共享、市場交易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務,以及電子商務糾紛處理、爭議調解、法律咨詢、在線信用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
1.2.3大數據服務
利用分布式并行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海量異構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和挖掘,并將由此產生的信息和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包括數據探礦、數據化學、數據材料、數據制藥等新業態新模式。
1.3電子核心產業
1.3.1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芯片設計平臺(EDA工具)及配套IP庫。
集成電路芯片產品。主要包括中央處理器(CPU)、微控制器(MCU)、存儲器、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嵌入式CPU、通信芯片、數字電視芯片、多媒體芯片、信息安全和視頻監控芯片、智能卡芯片、汽車電子芯片、工業控制芯片、智能電網芯片、MEMS傳感器芯片、功率控制電路及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光電混合集成電路等。
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線寬100納米及以下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制造,0.5微米及以下模擬、數模集成電路制造。
集成電路芯片封裝,采用SiP、MCP、MCM、CSP、WLP、BGA、FlipChip、TSV等技術的集成電路封裝。
集成電路材料。主要包括6英寸/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硅片、絕緣體上硅(SOI)、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光刻膠、靶材、拋光液、研磨液、封裝材料等。
集成電路設備。主要包括6英寸/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所用的光刻機、刻蝕機、離子注入機、退火設備、單晶生長設備、薄膜生長設備、化學機械拋光設備、封裝設備、測試設備等。
1.3.2新型顯示器件
新型顯示面板(器件)。主要包括高性能非晶硅(a-Si)/低溫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液晶顯示器(TFT-LCD)面板產品;新型有源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AMOLED)面板產品;新型柔性顯示、激光顯示、立體顯示、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顯示器件產品等。
新型顯示材料。主要包括6代及以上玻璃基板、高性能混合液晶、驅動IC、高純度靶材、高性能長壽命有機發光材料、量子點材料、5.5代及以上精細金屬掩膜板、高純度化學品、柔性基板材料、高性能激光器等。
新型顯示設備。主要包括5.5代及以上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磁控濺射設備(Sputter)、曝光機、準分子激光退火設備、有機蒸鍍設備、噴墨打印設備等。
1.3.3新型元器件
新型片式元件、新型電聲元件、新型連接元件、超導濾波器、高密度互連印制電路板、柔性多層印制電路板、特種印制電路板、節能環保型電子變壓器、低損耗微波及GHZ頻段抗EMI/EMP元件等電子元件、為新一代通信配套的低成本光纖光纜、光纖預制棒及相關的光器件,高速A/D和D/A器件、移動通信用寬頻帶功率放大器、濾波器,通信基站用石英晶體振蕩器,新型通信設備用連接器及線纜組件。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半導體激光器件、高性能全固態激光器件、高性能敏感元器件、新型晶體器件、高精密電阻器件。新型傳感器。關鍵光電子器件、半導體發光二極管(LED)、新型真空開關管、特種用途真空器件等半導體器件。納米發電功能器件。光纖激光器件。鋁合金電纜、復合海底電纜及高壓超高壓電纜等新型電纜。
電力電子功率器件,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芯片(IGBT)及模塊、快恢復二極管(FRD)、垂直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場效應晶體管(VDMOS)、可控硅(SCR)、5英寸以上大功率晶閘管(GTO)、集成門極換流晶閘管(IGCT)、中小功率智能模塊。
1.3.4高端儲能
儲能裝置材料及器件。正極材料包括橄欖石型磷酸鹽類等富鋰材料(如磷酸鐵鋰等),尖晶石型錳酸鋰材料、層狀材料(如鎳鈷鋁和鎳鈷錳等)及其混合材料等;負極材料包括鈦酸鋰材料、石墨類材料(如人造石墨及天然石墨等)、硬碳材料、軟材料及硅基復合材料等;電解質材料包括六氟磷酸鋰碳酸酯類溶液及其他新型電解質鹽等;隔膜材料包括聚烯烴類及其他新型電池隔膜材料;銅箔、鋁箔及鋁塑膜等輔助材料;電源控制用主控芯片(MCU),電源處理模塊,電壓傳感器。
儲能裝置及其管理系統。鋰離子電池單體、模塊及系統;超級電容單體、模塊及系統;新體系動力電池單體、模塊和系統;混合儲能電源模塊及系統;模塊化鎳氫電池儲能系統;電池管理系統、超級電容管理系統。
1.3.5關鍵電子材料
半導體材料。包括硅材料(硅單晶、拋光片、外延片、絕緣硅、鍺硅)及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藍寶石和碳化硅等襯底材料,金屬有機源和超高純度氣體等外延用原料,高端LED封裝材料,高性能陶瓷基板等。
光電子材料。包括光纖材料、固體激光材料和光電顯示材料等基礎光電子材料,石英系光纖光纜材料、非氧化物光纖材料、激光晶體、半導體發光材料、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光學晶體材料、光電探測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包括高端專用材料如磁性材料、陶瓷材料、壓電晶體材料、通信系統用高頻覆銅板及相關材料、電子無鉛焊料、厚薄膜材料等。氣敏、濕敏、光敏、熱敏材料,巨磁阻抗等傳感材料。
1.3.6電子專用設備儀器
半導體生產用鍍膜、濺射、刻蝕等設備。高精密自動印刷機、高速多功能自動貼片機、無鉛再流焊機等電子元器件表面貼裝及整機裝聯設備。高性能永磁元件生產設備、金屬化超薄膜電力電容器生產設備、超小型片式元件生產設備、高密度印制電路板生產設備等新型電子元器件設備。高端電子專用測量儀器。TD-LTE等新一代通信和網絡測試儀器,數模混合信號集成電路測試系統、存儲器測試器、分析測試儀器等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測試儀器,數字電視信號源、數字音視頻測試儀、圖像質量分析儀、網絡質量和安全測試儀等。
1.3.7其他高端整機產品
高清廣播電視制播設備。高性能安全服務器和存儲設備。醫療電子、金融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應用電子產品和融合創新系統。工業控制設備。
1.4網絡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
1.4.1網絡與信息安全硬件
網絡與信息安全硬件可分為安全應用類硬件產品和安全認證類硬件產品。其中,網絡與信息安全應用類硬件主要包括防火墻/VPN設備、統一威脅管理系統(UTM)、入侵檢測系統(IDS)、入侵防御系統(IPS)、高級可持續攻擊(APT)、高性能安全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高性能防病毒網關、網絡病毒監控系統(VDS)、網絡審計系統、網絡漏洞掃描和補丁管理產品、WEB應用防火墻、統一安全管理平臺、抗拒絕服務攻擊產品、上網行為管理產品、深度流量/數據包監測設備、網絡違法信息識別與管控設備、網絡與數據容災備份設備等。網絡與信息安全認證類硬件主要包括生物識別系統、智能卡、認證令牌等。
1.4.2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
可信計算安全軟件、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數據庫等基礎類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產品。部署在網絡設備、通信終端或安全域邊界上,用于支撐新一代信息網絡應用,防御網絡攻擊的高性能防火墻軟件、統一威脅管理平臺軟件、網絡行為監控軟件等網絡與邊界安全類軟件產品。網絡違法信息監測發現、定位管理系統,網絡違法行為追蹤定位、取證系統等違法信息及行為的監測管理類產品。防范信息系統或終端數據非授權泄露、更改、破壞的PKI、加強授權、單點登錄控制、可靠電子簽名應用安全軟件等身份管理與訪問控制類產品。基礎服務管理與支持以及降低運行過程中網絡與信息安全風險的內容與威脅管理類軟件產品。支撐系統安全保障及業務應用安全的風險評估、安全測評等網絡與信息安全支撐類軟件產品等。工業控制系統漏洞挖掘、檢測工具,工業控制系統入侵檢測系統,工業防火墻等面向工業領域的信息安全產品。
1.4.3網絡與信息安全服務
網絡與信息安全咨詢服務、信息系統安全集成、網絡與信息安全運行維護服務、網絡與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咨詢、攻擊防護服務、加密保密服務、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服務、網絡與信息安全測試服務,以及電子認證、網絡與信息安全認證、網絡與信息安全培訓、電子取證、安全審計、數據備份及災難恢復服務、網絡與信息安全教育培訓等。
基礎服務管理與支持以及降低運行過程中安全風險的安全管理類軟件產品。支撐系統安全保障及業務應用安全的風險評估、安全測評等安全支撐類軟件產品等。信息安全咨詢服務、信息系統安全集成、網絡安全維護服務、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咨詢、攻擊防護服務、加密保密服務、網絡安全應急服務、安全測試服務,以及電子認證、信息安全認證、信息安全培訓、電子取證、安全審計、數據備份及災難恢復服務等。安全態勢感知、預警,安全風險評估,安全咨詢等面向工業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服務。
1.5人工智能
1.5.1人工智能平臺
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包括開放數據平臺、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雙創服務平臺。
人工智能公共數據平臺包括面向社會開放的文本、語音、圖像、視頻、地圖及行業應用數據等多類型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和標準測試數據集。
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包括滿足深度學習等智能計算需求的新型計算集群共享平臺、云端智能分析處理服務平臺、算法與技術開放平臺、智能系統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多種生物特征識別的基礎身份認證平臺等基礎資源服務平臺,以及面向前沿研究的類腦基礎服務平臺。
人工智能雙創服務平臺是指提供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工具、檢驗評測、安全、標準、知識產權、創業咨詢等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的公共平臺。
1.5.2人工智能軟件
主要包括理論與算法、基礎軟件、應用軟件。
人工智能理論與算法包括深度學習、類腦智能等理論與算法。深度學習是指基于感知數據、多媒體、自然語言等大數據的深度學習理論與算法,類腦智能是指類腦神經計算系統、類腦信息處理等類腦智能領域的前沿理論與算法。
人工智能基礎軟件包括面向人工智能優化的操作系統、中間件、開發工具等軟件技術,包括開源的軟件開發平臺或函數庫。
人工智能應用軟件包括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智能安全預警與控制、智能決策控制、網絡安全等應用軟件技術。
1.5.3智能機器人及相關硬件
包括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括面向人工智能的處理器、智能傳感器等重要器件。
1.5.4人工智能系統
人工智能系統包括人工智能通用應用系統、行業應用系統。
人工智能通用應用系統主要包括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生物驗證系統、智能搜索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客服系統等。
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主要包括在制造、健康醫療、教育、環境、交通、商業、金融、物流、文化、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益民服務等重要生產性及公共服務領域的人工智能系統。典型應用系統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無人系統、智能安防、智慧健康等智能應用系統。